新闻中心新闻中心
行业资讯 活动资讯 公司新闻

北京国际文化交流,大大小小的电影节

TIME:2021-12-13   click: 136 次
  
 
  北京国际文化交流,大大小小的电影节,电影节的诞生从政治需要走向艺术与商业结合,几乎每个月都会有若干个电影节在全球各地陆续开幕。除却奖项的星光璀璨,各类电影节往往还承载着影人交流,市场交易,优秀电影展映等各种功能。
  在讨论电影节的具体流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电影节的历史。与如今电影节核心诉求不同的是,最初举办电影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治需要。
 
  1932年,世界上第一个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成立。当时的意大利面临着故事片日渐衰退的窘境,为确保自己在世界电影市场中主要生产国的地位,从而建立了威尼斯电影节。虽然官方打着推动意大利电影发展的名号,实质上却很快变成贝尼托?墨索里尼煽动个人崇拜的手段,成为法西斯宣扬自己政治主张的舞台。
 
  1938年,艺术与政治的冲突到达顶点,让?雷诺阿的反战题材影片《大幻影》在观众和评委中呼声很高,而威尼斯电影节官方却把最高奖项——墨索里尼杯颁发给了服务于纳粹政府的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的两部电影《奥林匹亚》和《空军敢死队》。这一举动导致英国和美国评委愤然退出威尼斯电影节。
 
  仅在一年之后,英美法三国联盟决定成立一个电影节,来对抗法西斯掌控下的威尼斯电影节。基于商业与旅游资源的双重考虑,最后拥有蔚蓝海岸的戛纳成为了这个电影节的诞生之地。不幸的是,1939年9月1日,戛纳电影节开幕的第一天,纳粹德国大举入侵波兰,英法两国向其宣战,电影节不得不停办,直到1947年才重新“开张”。
 
  无独有偶,1951年成立的柏林电影节也同样沦为二战之后东西方阵营互相对抗的宣传工具。北京国际文化交流
 
  直到二十世纪70年代,世界局势趋于稳定,原本作为政治竞技场的电影节才开始转变,更多的关注于电影文化艺术和电影市场经济。各个国家中,原本官方背景的电影节慢慢转变为由公共或者私人机构赞助,以非营利组织的模式运营。
 
  二十世纪80年代之后,电影节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最终逐渐演变为一个多元化平台。观众,导演,发行商,记者,学者都在这个舞台上交融互通,成为电影经济有机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电影制作者和发行商而言,参加电影节是电影走向外部的重要途径。一部电影一旦进入到电影节系统,随之而来的即是具有传播意义的新闻发布会,通过奖项完成的影响力建设,以及有机会直接在电影节的交易市场中寻找到买家。
 
  因此,参加一个电影节,不仅仅是为了观光和曝光,更重要的是在电影节背后所隐藏的其他经济效应。北京国际文化交流